郭莹
文化研究既要关注上层思想、精英文化,也要关注社会下层、草根文化;做历史既要追根溯源,也要研究现实问题、回答现实提出来的问题,为当下服务,这是当代学者的责任。作为从事文化史研究的学者,我们认为,今天的文化是文化传统的衍生和新变,只有以贯通古今的长时段眼光才能真正深入文化研究的精髓,因此,文化研究必须关注现实;而作为地方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学者,更应该密切关注本地域的历史文化的脉络以及当代社会文化的嬗变,研究现实问题、回答现实提出来的问题,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服务。我和我的团队从2004年开始在湖北地区调研,深入鄂南、鄂西、鄂北、鄂东及江汉平原的农村及城镇,长期跟踪关注民间信仰、秘密教会、农村宗族与乡土秩序、农村劳动力现状、社会阶层等领域,着眼于研究当代社会文化发展中的现实问题,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。
脱离我们生长的现实土壤,学术无法汲取充分的营养;理论需要实践来证实,没有实践证实的理论是空的;实证研究要以问题为导向,以实证为路线,到田间地头去听、去看、去走访、去观察,靠眼睛看到的、耳朵听到的、调查取得的第一手材料来说话。深入基层就会有所感悟,会对原来的学问产生新的体会。调查实践表明,仅仅发几份问卷的基层调研效果不好,无法得到完整信息。为了得到更为贴近实际情况的资料,我的团队一贯遵循入户调查、深度访谈的原则,从拉家常开始,然后慢慢地把问题引到重点,努力从聊天中去理解对方的所做所想。 2004年至2005年,为了调研基督教天主教在民间传播情况,我们深入鄂南地区六县市农村走访调查,差不多所有的教堂都跑到;2005年至2007年,我们开展了对鄂西(以宜昌、十堰地区为主)、鄂北(以襄樊地区为主)14个县市农村家庭教会的调研,并将调查延伸至河南、山东的部分地区;2007年至2008年,我们在鄂东南地区四县市及下辖33个乡镇范围进行农村宗族复兴与乡土秩序专题调研;2009年,为摸清基层民众思想状态,团队的足迹到达了十几个省,走访各阶层人士数以千计,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和对基层社会的深刻认知。例如,在鄂东南农村宗族调研中,我们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麻城某乡,竟然发生了一桩因一个女孩违反族规私自与一个同姓男人结婚,最后被家族成员拖到野外活埋的令人震撼的惨案,说明宗族的问题表面看起来建国以后不存在了,实际上却始终存在着。在坚实的调研基础上,我和团队数年来完成的关于民间信仰、宗族、人文等领域的一系列调研报告,受到政府工作部门及学界的关注。其中,被中宣部采用1篇,被湖北省委、省政府采用6篇,1篇获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亲自批示,1篇获时任湖北省副省长刘友凡同志批示,2篇获省政协领导批示,2篇刊载于《中国社会科学内刊》。
深入田野传达基层声音,以史为鉴,更以今人为鉴。我们这代人是从基层走上来的,我做过三年知青,在工厂呆过五年,做田野调研,有一种骨子里的学术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,希望国家繁荣富强、人民幸福,希望大力推进改革,改变社会上的不良状况。下乡觉得很亲切,有很多感人的事情。如在进行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民意调查时,团队在湖北孝感冯家砦村遇到一位农村退休干部冯大爷,老人看到下乡调研的师生非常激动,连夜亲笔写下我对社会问题的几点看法,他希望能让共和国的高层领导了解民间的疾苦和草根的看法,4张薄纸,而分量沉重。唐人曰:以人为镜,而知得失。有如此气度的唐人,方成就了中华文化的鼎盛。我们要以史为鉴,更以今人为鉴,不辜负基层群众的殷切期盼。
通过基层实践培养人才。我的团队里有青年教师、硕士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,多年带学生下基层调研的又一个重要体会是,让青年教师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社会底层,了解社会实际、了解老百姓的真实生活,应当是大学的必修课。下乡的体验对青年人的成长和今后的人生都很有意义。这既是做研究,也是培养人。大学教育要让学生有社会责任感,成为有能力、道德完善、完完全全的人,而不仅仅只是培养某一方面的所谓专业人才。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,这是中国文化人的良好传统。实践表明,下基层实践,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。按照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,在升学、研究、就业等方面已经显示比别人更胜一筹。